港漫情怀犹在?

前阵子从马来西亚订了头五期的《虎甲人》,还加了马荣成的《画神版》。本想试试从新开始追看港漫周刊,但我不是有钱人,不知自己还愿不愿意把钱用在买漫画。读了真的会开心吗?还是纯属支持?选择毕竟不多,要选就选比较有可能喜欢的吧。

价钱不用说,谁都知道贵。以新币来算,从以前的 $2, $3, $3.60, $4, $4.50, $5 一路涨到现在的大约 $7-$8 左右。三倍的价码超越了日漫的涨幅。我对娱乐消费的想法一向来都是不要花太多钱。毕竟这些种种都是消费主义,花钱寻开心来满足心灵。不管是支持也好,收藏也好,过一种瘾也好,娱乐消费大致就是只能让你开心一小段时间,过了就没了。

我以前看漫画的理由是喜欢和收藏。现在人到中年了,比较倾向的是支持,所以从来不看网上盗版。家里不够地方了,很容易就会放弃那些需要囤积的东西。港漫周刊是很容易累积的。一年后就会多了52本书。支持越多,累积越多。有一天终究需要自己或别人来帮忙处理这些书,而下场不是卖就是丢。收多了只会给下一代添麻烦,所以要谨慎处理。

说回《虎甲人》。制作很成熟,水准是福龙漫画应有的,给人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如果非得要买现今的薄装港漫,也只有这一本值得。以前的我会一路的买,直到看不下去时就放。现在要采取不同策略了。

看几本,停。几个月后想一下,有去拿那几本来翻看吗?追看下去的欲望强吗?在没有看的日子里,感觉错过了什么吗?记得看过的剧情吗?决定出奇的容易,一点挣扎的感觉都没有,但有些感慨。我不会继续买。

日本漫画有的是创意和很好的角色塑造。美国漫画有的是构造和张力。港漫有的是画工,但剧本始终还是最弱的一环。各个环节里,画工是最容易让读者放弃追看的。《虎甲人》的故事普通,卖点还是人设和打斗。只要无法维持热度,读者就会开始停书。这可能是为什么马荣成这么久都不出书了。他有神笔,但写故事的能力早已过了巅峰。

现今的娱乐项目多不胜数。电玩世界有很多经典,但却一再的推出越来越好的游戏。韩剧有经典,但每年却还能推出越来越好的戏剧。要玩电玩,每年大概$100-$150就可以玩两三个好游戏。韩剧几乎免费。追一套日本漫画大概也只是一年$20-$30。美国漫画买合订大概也是$50,就算不买也能在图书馆借。而港漫52期却要$400,几乎涵盖所有以上的消费。

是不是周刊模式已成为历史了?我相信是。我对港漫有很重的情怀,但却是过去的情怀。现在生活重心变了,好像激情不了。 我喜欢周刊多过合订本,但喜欢还需考虑现实。当你在买一本周刊时,那个价钱其实不是支持单一漫画家而已,而是在给整个团队的薪水。那我可以说,港漫周刊的制作费偏高了。

简单说说其他漫画家。

这几年,冯志明的作品都是精装的,而且他还是一脚踢,好像没有任何助理。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很好,省略了人工和租办公室的费用,也可以很好掌控进度。可能是这样,所以他的出版周期长,价码也都比较高。但一年一两本大概几十块钱,却成了一名可以追看的漫画家。你买他的书真的是在支持他,而非其他费用。冯志明改变定位了。

郑建和解散团队也不是销量不行。他的漫画挺有原创性,说故事的能力也强,但周刊压力大,要顾及的环节很多。他离开海洋后,根本就是要做《火龙》精装的。做回周刊也是市场需求导致。现今市场不一样了。虽然人人样样都要快,急,不耐烦。但太多太多的东西要做,看周刊都成为难事。十分钟的事情,一个星期下来未必会抽空去读。时代换了,可能精装是现在的出路。相信和仔的下一步会是精装。

黄玉郎近几年的周刊为何都是一年左右完结?因为他明白他的漫画靠的是新鲜感。需要一直开新书才可以维持热度。长篇漫画太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