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不会讲华语

大约三十年前,我还是中学生时,校长曾在礼堂上叙述她的一段回国经历。话说在飞机上,她与身旁的一位洋人交谈。洋人当时正在翻阅一本中文刊物。之后,洋人称赞校长讲得一口漂亮的英语。校长笑答:“在新加坡,很多人都能讲得像我一样”。洋人拿起手中的刊物问道,那中文又如何呢?校长调侃对我们说,在回答英语部分时,她的确撒了谎,但回答中文部分时,她倒是很认真,语带遗憾的说:“对不起,我的华语不好”。

我和太太曾经在德国列车内跟一位从北京前去公干的旅客闲聊许久后,她表示没想到我们普通话讲得还不错。因为只在国内接触过新加坡人,而从没到过本地,所以她一直以为我们是以英语交谈的,而普通话就不行。她有些惊喜,我们却有些讶意,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便说:“其实在新加坡,凡是华人,大多都能用普通话交谈。有机会不妨来看看”。

我跟校长一样,撒了一个谎。

虽然两个简单的经历相隔二十年,而各自的出发点也一样是想把好的一面呈献给外国人,但母语的现实情况却是大大的不同了。

从前,人们专注于把英语学好,害怕孩子到了社会,因为英语程度底而“输给人”,身为第二语文的母语变成是次要了,只要求孩子会听,会讲,考试刚刚好。校长或许也属于这一群,所以才会下意识的要让外国人了解新加坡人甚高的英语程度。但从外国人的角度看来,他们不会因为你说得跟他们一样流利的英语而对你刮目相看。相反,他们会以你是“华人不会讲华语”的身份对你另眼相看。校长当下的感触是对的——遗憾。

那时的孩子们(七十后),也就是现在处于四五十岁的一群,即使水准参半,但绝大多数都是双语通行的。虽然当时以华语交谈居多而可能导致英语程度普通,但一踏入社会,英语能力却会自然因工作上的需要而有所提升。但一些华语基础不够的,说起话来总会给人听出“这个是 jiak gan dang的” (* 福建话 – “吃马铃薯”,即崇洋的一群)

家长们当时专注于要孩子把英语学好,对于华语的掌握,却诸多借口,还希望教育部真的降低华语考试比重,以保子女不被母语成绩给拖累。可能要重申一下。我指的是那些有机会学习华语,却又因为瞧不起华语而不学华语的人。

当时有一位学生领袖,是十足的gan dang。他的父母当时已经在为他争取放弃第二语文。华文年考时,在众目睽睽下,他直接交白卷,连名字都不会写而要老师代劳。不知道他那么多年是怎么升级的。

华人不会讲华语,听起来就是个笑话。